第十八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剛剛落下帷幕,最佳男主角的獎項被葛優(yōu)捧走,這似乎是毫無懸念的結果。因為,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葛優(yōu)一人演繹了三大導演歲末奉獻的三個不同角色,可謂風頭出盡,以“三變”之身問鼎一個大學生獎,不過牛刀小試。由此看來,不管是國內什么級別的電影獎項角逐,只要葛大爺參選,就難有別人的出頭之日了。
只是,獲獎的“面孔”有點老,被媒體戲稱為“大獎都歸了大爺們”,大學生們不禁追問小剛和葛優(yōu):電影界該如何推新呢?可見,這是個值得追問的問題;偌大一個中國,總由一個演員來擔任多部影片的主角兒,似乎在暗示電影界后續(xù)無人。顯然,這個論斷有點不靠譜;因為,當下有名氣的“戲骨”級演員不勝枚舉;但是,加進“票房”這一關鍵元素,評判的標準就引申到演員自身的“被關注程度”了:哪個演員有轟動效應,哪個演員會像王熙鳳出場那樣“先聲奪人”,哪個演員曾給片方帶來滾滾財源……這些“曾經”或“已然”的因素,開始傲然地干預影片的拍攝,這哪里有“推新”的余地?
由此看出,不管是多么有名氣的導演,一到票房面前一樣會屏氣吞聲;任你有了多好的劇本或多么感人的故事,也要考慮到選擇有票房感召力的演員來擔任主角兒了;在“票房”面前,誰也輸不起,或者壓根兒就不敢輸。那么在關注票房的語境下,討論“推新”顯得有點奢侈;畢竟,“推新”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打破人為的壟斷,而壟斷的形成是既得利益者們形成了一個自我保護的圈子;讓圈子里的人主動放棄既得利益,恐怕和與虎謀皮無異,其難度可想而知!
可是,我還是固執(zhí)地認為,三大導演的主角讓葛優(yōu)一個人來演終究暴露出國產電影的軟肋——資本綁架電影的兇險已讓電影淪為金錢的附庸。葛優(yōu)擔任小剛電影的主演本無可厚非,小剛的電影系列原本就是他和葛優(yōu)一道打磨出的作品模式——一種已被大眾樂于接受的喜劇風格。而葛優(yōu)之于陳凱歌,則顯得有些牽強,畢竟凱歌導演的路子和葛優(yōu)不屬同一軌跡;而且凱歌多部影片也未能培育出符合自己戲路的演員,未免是個遺憾;即使有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橫空出世般的驚艷,也不過是借助成名演員演繹自己作品的路子,缺乏培養(yǎng)和打磨的過程;所以,這次也來搶先消費功成名就的演員了。可“手捋紅杏蕊”的技巧,終不如自己培育出“花朵”來受人尊敬,畢竟沒有一種理念可以深入人心。至于葛優(yōu)之于姜文,讓葛優(yōu)在《讓子彈飛》中扮演一個師爺?shù)慕巧瑒t純粹是借用葛大爺?shù)拿麣鈦韷炎约弘娪暗穆晞荩兪菫榱巳﹀X而來。就如同姜文自己所言:“拍一部掙錢的片子其實不難。”在片中還要借主角兒張牧之的口不依不饒:“站著我就能把錢掙了!”可謂霸氣十足。其實,這種霸氣的基點不過是表明赤條條只為掙錢而來,赤條條卷錢而去;借力打力而已,無甚可推廣的理念,不足為奇。
可當今熱鬧之處人多,姜文深諳其中道理;所以,不僅劇情熱鬧,連演員的戲份也熱鬧;國人就是喜歡掏錢看熱鬧,所以,成就有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奇觀,不知這種奇跡算不算中國特色。
據(jù)此看來,在電影界提出“推新”的理念十分必要,誰也別再消費這些好不容易才積聚起人氣的演員了;因為,這樣會使中國電影走上一條歧路,抑或是絕路也未可知。假如人們都在消費那些成名的人物,而培養(yǎng)名演員的成本要落在哪一個身上?——恐怕成本轉嫁到誰身上都不公平,恐怕也很難培養(yǎng)出葛優(yōu)這樣的“星爺”來。現(xiàn)在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多是那些已經成名的演員,或者屬于某個圈子內的演員,這已顯現(xiàn)電影發(fā)展的危機。
現(xiàn)實中,演員的排位避免不了,但也要英雄各有所長。譬如武圣關羽舞動青龍偃月刀,也應該讓持丈八蛇矛的張飛出世,還應給劉備掣雙股劍的機會,也不應淹沒持槍沖陣的趙云,還有揮方天畫戟如入無人之境的呂布……可見,是眾英雄共同支撐了“三國”燦爛的星空,而不是只有一個關羽;少了張飛、趙云、呂布中的哪一個,都會使武圣的形象黯然失色。因此,英雄輩出的時代應該是最鼓舞人心的時代;而不是一個人占據(jù)著舞臺稱霸;試想只有一個項羽獨孤求敗,也著實寂寞,不過是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的曲目讓后人一嘆再嘆。
所以,一人獨大的局面必須打破,這樣才能讓影視界煥發(fā)生機;那么一種理念的建設就遠比票房的座次有意義得多。(王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