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經濟運行向好向優基礎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個百分點。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在應對風險挑戰中展現出強勁韌性,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
經濟增長含金量高
5.3%的增長,含金量高在哪兒?
發展韌性更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當前外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地緣政治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減弱。我國經濟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傳統產業增勢減弱,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新興產業仍在成長。上半年經濟實現5.3%的增長,表明中國經濟韌性持續增強,也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奠定了較好基礎。
運行穩定性增強——
“上半年經濟運行穩定性遠超預期,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雙穩’態勢明顯。”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郭春麗認為,經濟運行“穩”的態勢不僅表現在GDP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個百分點,就業、物價、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出口等主要指標總體保持穩定,還表現在經濟運行季度間波動明顯減少。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分別為5.4%、5.2%,二季度漲幅較一季度微降0.2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經濟將呈現前高后穩走勢,改變了近幾年V字形走勢、季度波動較大的特點。
經濟向“新”力強——
“新質生產力進入加速突破期,經濟向新節奏加快。”郭春麗說,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進入快車道。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3%。今年以來,我國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經濟運行質量效益穩步改善,經濟向好向新向優基礎更加牢固。
內需不足仍是主要制約
成績令人欣喜,但困難挑戰仍然不少。
看內部,有效需求不足尚未根本緩解。上半年生產需求穩定增長,比較供需兩端主要指標,“供給強于需求”的特征仍然明顯。在供給端,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均高于GDP增速;在需求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均低于GDP增速。
從反映供需關系的物價來看,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續28個月處于1%以下的區間;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33個月負增長。“價格持續走低,意味著有效需求不足尚未根本緩解,這也會影響經營主體的預期,進而抑制消費投資需求。”王一鳴說。
看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近期,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個國際機構都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分析,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將導致我國外貿出口需求有所減弱。中美經貿摩擦將持續考驗我國出口韌性和企業應變能力。
王一鳴認為,外需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重要風險因素。美對我關稅政策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加之美國關稅政策導致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減速,對我國外需的影響可能超過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影響或者會形成疊加影響。
“若內需不足與外部沖擊形成疊加效應,將增大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壓力。”王一鳴表示,擴大內需的重點在于提振消費,要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務支出,拓展服務消費發展空間,釋放內需潛能。在供給側,則要加大去產能力度,形成落后產能的有效退出機制,促進供需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既要政策發力也要改革加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對于下半年宏觀政策走向,各界高度關注。
張宇賢認為,今年我國經濟運行將呈現“前高后緩、波幅平穩”的特征。根據發展目標、當前形勢、外部環境等綜合研判下半年政策動向,關鍵要抓住兩方面:一是統籌“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開局。既要順利完成2025年全年發展目標,又要給“十五五”開局之年的政策發力留后手。二是合理優化宏觀政策之錨。錨定通脹水平、內需消費、民生保障,宏觀政策還需進一步定向發力。
政策設計上要做好4篇文章:增長型政策要預研儲備,確保從容應對外貿環境的不確定性、房地產止跌回穩的復雜性,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確保必要時能及時出臺實施。改革型政策要加快落地,加快完善反內卷體制機制,推進中央地方財稅體制改革,增強地方自有財力,調動地方積極性。開放型政策要縱深推進,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為重點,進一步推動服務業開放更多地從“準入”到落地“準營”。穩定型政策要更加有力,涉及就業和民生保障的相關政策要加大力度,進一步提高宏觀政策普惠性。
王一鳴認為,持續增強中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要把政策發力和改革加力更好結合起來。比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落實“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的改革舉措,激勵地方政府提振消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實“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提高常住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積極性。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建立企業有效退出制度,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
郭春麗表示,持續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持續向好向新向優基礎將更為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