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潤三晉 e法同行】千年法治文明“E脈”傳承
央廣網北京7月25日消息(記者費權)你見過什么樣的山西?是一重又一重古城錯落底蘊深厚,抑或流芳萬里的勁道面食陳醋飄香……7月22日,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山西站” 系列活動在太原啟幕。隨后,采訪團走進太原、晉中、臨汾等地。
這一路,循著中華法系發源的歷史脈絡,從紅色文化遺址到千年古城法庭,從沉浸式法治游園到數字賦能的智慧普法,三晉大地以深厚的法治文化底蘊為根基,以創新多元的傳播形式為載體,讓普法宣傳既有歷史的厚度,又有時代的溫度。正如一位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參觀者在留言簿上所寫,“在這里,法治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明基因。”
太原:紅色法治基因激活文化記憶
作為山西紅色法治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太原將革命歷史與現代法治精神深度融合。在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一件件珍貴的文獻、照片和雕塑,生動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程。
據悉,紀念館自2020年成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以來,已成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暑假期間,近百名少先隊員通過“模擬法庭”和“紅色法治研學”,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法治力量。
與此同時,太原西環法治游園將普法融入市民日常生活。3.2萬平方米的園區內,憲法長廊、民法典漫畫墻、反詐案例二維碼等元素隨處可見。“以前覺得法律離我們很遠,現在遛彎兒就能學到維權知識。”居民李大爺指著“高空拋物”“養老詐騙”等普法展板感慨道。
游園還創新推出“法治夜市”,通過“掃碼答題贏禮品”“反詐相聲表演”等形式,既是周邊5萬居民的休閑地,更是法治宣傳的“網紅打卡點”。
晉中:晉商文化與法治精神共振
晉中市深挖晉商文化中的誠信基因,將其轉化為法治宣傳的鮮活資源。祁縣法治文化展館內,一幅幅泛黃的契約文書、一枚枚古老的銀票,訴說著晉商“以義制利”的經營智慧。
展館特別設置的“AI法官問答”互動屏前,游客只需輕觸屏幕,即可獲取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等法律解答。“我們把《喬家大院》里的誠信故事搬進展館,讓游客在感受晉商精神的同時,理解契約精神與現代法治的內在聯系。”展館負責人介紹。
在平遙古城,全國首個“古城文化保護法庭”成為法治護航文化遺產的典范。法庭采用“立審執一體化”模式,集中審理涉文物、旅游、環保類案件。近來,法庭高效調解了一起客棧租賃糾紛,既保障了經營者權益,又維護了古城風貌。
“我們堅持‘審理一案、教育一片’,通過發布典型案例、開展‘法治進景區’活動,引導商戶和游客共同守護歷史文脈。”該庭相關負責人說。
臨汾:古今法治文明交相輝映
臨汾市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依托,將法治元素嵌入五千年文明長河。在洪洞縣明代監獄景區,游客在參觀“蘇三監獄”這一古代司法遺跡的同時,可通過VR技術“穿越”至現代法庭,體驗庭審全流程。
距此不遠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則以4300年前的觀象臺、圭表等文物為載體,講述中華文明早期“禮法合治”的智慧。
博物館數字化展區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將以禮治國的法治思想動態呈現,吸引大批年輕觀眾駐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正與高校合作開發‘法治文明溯源’課程,讓青少年在觸摸歷史中樹立法治信仰。”
創新賦能:從“指尖普法”到“全民參與”
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一場別開生面的“互聯網企業創意普法集市”點燃了年輕人的熱情。通過“NFT尋寶”“反詐劇本殺”等互動游戲,法律知識以趣味形式走進千家萬戶。
示范區還依托“法務管家”平臺,為60余家新設企業提供“法治體檢”,幫助企業規避法律風險。“過去企業遇到糾紛才找律師,現在我們提前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工作人員表示。
從線下實體陣地到線上云端課堂,山西不斷拓展普法邊界。彭真紀念館的VR全景展廳、平遙法庭的直播庭審、臨汾博物館的短視頻普法矩陣,讓法治宣傳突破時空限制。